行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路上(转载)

[日期:2023-10-17]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行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路上

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学:迟习军

承蒙庞友海老师厚爱,让我把个人成长经历写出来以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收到这个邀请,内心感到诚惶诚恐,一是重庆人文历史课程创新基地是享誉全国的交流平台,“专家引领”栏目登载过很多心中敬仰的教学名家;二是虽然平时长于写作,但从没静心梳理过个人的成长经历,反思成长历程中的得失。所以,衷心感谢庞老师提供的机会,让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回忆个人的成长之路,并把自己的总结反思写出来,如果能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借鉴,也算不辱使命、不负希望。

第一、如果无法改变,就要学会适应

   现在的我虽然在新疆生活、工作了29年,却是从小在河北出生、长大的口里人。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南皮县,和张之洞是老乡。记得1983年到县一中读高中特别是高二选择文科后,在和同学们谈人生理想的时候,大多把从政、当法官或律师、记者当作奋斗目标,从来没有想过以后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1986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系,可惜没有被录取。按照惯例,我应该被顺延到二批次的东北财经学院(现在的东北财经大学)录取。当年西北大学历史系在河北投放了一个为华北石油管理局委培的名额,但全省无人填报,当时负责到河北招生的西大历史系杨福华主任在整理一批次落空考生的档案时,看到我是男生而且高考成绩很好,就把我录取到西大历史系。

四年的大学时光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担任过班级学习委员、班长和系学生会生活委员、主席等职,也轰轰烈烈地和同班同学(现在的爱人)谈了一场恋爱。但因为是委培生,按照毕业分配的属地原则,1990年7月,我被分配到位于河北河间的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三钻井勘探公司,爱人被分配到位于新疆独山子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二分公司(后迁到昌吉)。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我俩都被分到子弟学校当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这和我高中的志向和大学奋斗的目标大相径庭,为此,我努力过,也抗争过。当一切努力和抗争以徒劳告终,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改变的时候,我最终接受了现实,愿意安下心来当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当年的我能够说服自己学会适应环境,没有做太多的无用之功耽误时间,否则有可能到现在我都一事无成。

第二、善于抓住机会,敢于迎接挑战

刚上班的最初几年,由于企业子校教师短缺,我曾担任过初中数学、英语、体育等教学任务,即使后来承担了高中历史课程,由于石油系统单位和高校有委托培养协议,学生和老师面临的高考升学压力并不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1995年9月,我来新疆的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昌吉州一中复读班缺高三历史教师,班主任张智先老师正在二分公司子校代政治课(当年子校缺高三把关老师,就从州一中聘老师代课),他从子校学生那里打听到他们的历史老师不错,就到家里找我,问愿不愿意到州一中代课。州一中可是自治区首批示范高中、重点中学,在当地的名气很大,我一个企业子校的老师到州一中上课能不能站住脚跟?而且听说州一中的学生很挑剔,弄不好会被赶下讲台,我到底敢不敢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迎接挑战。记得第一次到州一中试讲,站在能够容纳100多人教室的讲台上,感觉下面黑压压一片。由于有了相对充分的心理准备,自我感觉试讲还算顺利。当时我的上课内容应该是《秦朝的统治》,教务处领导和班主任都来听课,下课后让学生举手表决要不要这个老师代课。没想到学生对我的试讲非常宽容、认可,从此开始了我在州一中长达5年的代课生涯,直到2000年8月正式调入州一中。从1995年9月开始,我在子校和州一中两个学校带高三历史课长达10年,直到2005年8月企业改制,子校高中合并到地方。期间的2002——2003学年,我还在北大附中新疆分校代课,一个人,三所学校,五个文科班,一周30多节历史课,我带了整整一年。那一年的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大街上,有时候感觉时间来不及了,就从这所学校打车赶往另一所学校。每到一个班级,要先问学生“我们上节课讲到哪里?”然后在脑子里想一想就开始上课。

这十年的多校代课经历对我的专业成长影响很大。一方面,它促使我要快速地整理出教材知识体系,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多媒体,讲课全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我要把教材的知识和框架体系甚至主要史料、高考试题都记在脑子里,而且不能讲串、讲乱,这对我的学科功底是极大的挑战,好在我迎接住了这些挑战。另一方面,它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当然也大大提升了我在当地高中历史教学的名气,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行对我的认同,有了文综“三剑客”和“万人迷”的称号。

说到抓住机遇,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2013年10月,自治区教科院的刘新宇老师推荐我参加自治区高考模拟命题组。当时的我已带了十几届高三,高考备考复习指导、讲课、做题、组卷对我来说也算轻车熟路,但命题工作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接到这个试题原创任务又是一次机遇和挑战。我在组长徐彪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虚心向命题组的杨桂萍、漆志忠老师学习,在和他们的一次次争论和探讨中领会试题原创的思路和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经过十年的磨炼,现在的我已经成为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每年带着几个年轻教师承担起自治区高考模拟命题任务,有2篇关于试题原创的心得体会发表在杂志上,并承担了自治区初高中教师第一届命题技术高级研修班的讲课任务,还多次参加杂志社组织的试题原创项目,有了和全国各地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说,试题原创打开了我专业成长的又一扇“窗户”。

第三、感谢贵人相助,恩情终身难忘

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影响,这些帮助和影响有些是他人有意识给予的,也有一些帮助和影响是他人无意识给予的,需要自己去感悟和体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当然也要感谢、感恩很多人,像前面提到的那些老师都在我的专业成长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是我终身难忘的贵人。这里我要重点说李惠军老师对我的影响。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凭着自己年轻、记忆力好、口才不错,上课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告诉学生:请大家把教材打开,看第几单元、第几课的第几页上的第几行,比较老师讲的和教材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每当看到学生投来佩服的眼神、听到学生发出叹服的声音,就感觉自己好厉害,内心好满足、好受用。直到有一次到乌鲁木齐参加教研活动,听李惠军老师的讲座,记住了他说的“一个中学历史老师把教材背得滚瓜乱熟这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你的本分。全国有那么多的老师教同样一本教材,能够把教材知识讲出你个人的特色,这才是你的本事。”这句话。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我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促使我好好用心琢磨自己应该建构怎样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

还有一件事,在我对教材熟悉以后,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又成为我要解决的问题。在我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到乌鲁木齐听李惠军老师的讲座,他的“一个高三历史教师不能熟背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就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指导学生备考复习”让我顿时感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此我开始收集整理高考试题,有意识地背记、多做近三年、五年、十年的高考试题,并在此基础上每年坚持撰写高考试题解析、研究高考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到现在有4篇关于高考试题研究的论文发表在《教学考试·高考历史》等杂志上。

这两句话对我专业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多次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引用这两句话对我的影响和改变。2007年,在北京参加教研活动当面见到李老师时,和他说起这两句话对我的影响,他说:“这是我说的话吗?不记得了。”其实,这样的话语可能不是李老师的原话,也可能是李老师即兴说的话,当事人没有印象很正常,但对我来讲,却是可以影响一辈子的事情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把参加培训当做学校给我的福利待遇,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去找寻专家学者对我有价值的启发和启迪。

李惠军老师是新疆的骄傲,也应该是全国中学历史老师敬仰的对象,人们不但敬佩他独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精美的课件制作,更敬佩他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不变的坚守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心中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就会督促自己要不断进步。当年听说他35岁就被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特级教师”这个荣誉称号,当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是我在50岁前能评上特级教师就好了。所以,这些年来自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终于在2018年1月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四、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身特色

从站在讲台上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当被人瞧不起的历史老师。因为那时候,人们总认为,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全天下;历史是小三门、副科,历史老师嘛,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上课能读书、考前划重点就能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当年中学的历史老师很少有本专业出身的,大多是其他学科的富余老师或行政后勤人员上历史课。

为了让学生重视、爱听历史课,我上课从来不带教材和教案进教室,而且很少留作业,考前从不划重点,这就逼着我要非常熟悉教材知识,了解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讲求方式方法争取把教材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系统化。特别是李惠军老师的“一个中学历史老师能够把教材知识讲出你个人的特色,这才是你的本事”,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最终形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设计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教材标题层层解析”的教学模式。以这一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2017年9月获得自治区教科院的结题证书,撰写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2018年12月获得教育厅颁发的自治区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相关论文发表在《教学考试》和《课程教学研究》上。这些成绩的获得也算是对自己多年不断探索、创新的肯定和鞭策。

第五、扩展教学空间,激活师生潜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空间,激活广大师生的内在潜力?2006—2007学年的北京大学新疆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班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为期一年的北大进修,不但圆了我当年的“北大梦”,北大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应接不暇的各类讲座,让我不断思考自己回到新疆后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刚好那几年火热的央视《百家讲坛》给我提供了思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9月11日,州一中校园百家讲坛正式开办,作为组织者,我为学生作了《北大归来话感受》讲座。紧接着,校党委书记、校医和政治、语文、物理、数学、信息技术、历史、心理健康、体育等学科老师共47人次登上校园百家讲坛,我们还邀请了昌吉州文联主席、本地知名作家等人登台讲座。更为可喜的是,先后有57名学生登台讲座,他们来自初高中六个年级,其中年龄最小的是2010年初一年级一名12岁学生。学生成为校园百家讲坛的主力军,正是我们当初开办讲坛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校园百家讲坛成为展现学生精彩的舞台。

到现在为止,校园百家讲坛已举办106期,我撰写的《努力办好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精彩舞台》发表在2011年第4期《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上,主持的州级课题《中学历史教学向课堂外延伸有效途径的研究》于2013年7月获得结题证书,也曾代表学校多次在自治区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

以上就是我对自身成长的总结和反思。其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判定一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2009年,当我第一次教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看到教材中“罗斯福在竞选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独到的政治见解、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心,使对手黯然失色,最后以绝对优势当选。”这段话时,不由地怦然心动,这不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吗?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多读书,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学识的厚度;多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以乐观进取的心态去激励、感染学生,我们就一定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家长认可、同行赞许的中学历史教师。